從中東、北非看經濟數字化轉型對青年就業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8-25 15:00 作者:網絡信息部 點擊:
次
隨著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各種新興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互聯網,快速推動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齊頭并進。人們的工作方式也隨之而變,各國的用工和就業格局因此迎來深刻調整。
漸居主流的數字經濟對當前就業市場格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需求轉向。就業市場對新興數字技術人才的需求呈現快速增長;二、崗位更新。新型工作崗位不斷涌現,尤其是在軟件和應用程序開發、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研發等領域;三、替代效應。短期內,數字系統和智能機器將替代多種體力類和低技術含量工作,如生產線工人、記賬員等。中長期來看,部分需要一定專業知識的工作,如行政人員、律師、會計、翻譯等也將逐步自動化。四、靈活多樣。除了長期的專職工作,勞動者還可以自主選擇基于數字平臺的兼職或臨時工作,就業方式更加細分。
總體看來,數治經濟時代大量需要受過高等教育,掌握先進數字技術,兼具高度靈活性、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端勞動者與管理者,對就業人員數字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要求不斷拔高,隨之也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部分“技術性失業”。無論對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上述影響都給當前的勞動力市場和勞動者福利帶來巨大挑戰。
對數字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傳統經濟又不夠強大的欠發達地區來說,就業形勢將變得更為復雜,治理難度也更高。今年5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在官網上發表了其多哈中心高級研究員納德爾·卡巴尼(Nader Kabbani)的文章《數字化將如何影響中東和北非地區的青年就業?》(How will digitalization affect youth employment in MENA?),分析了經濟數字化轉型對深受青年高失業率困擾的中東和北非國家的多重影響,并探討了釋放數字經濟潛力,幫助青年獲得就業機會的變革方向,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就業格局變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導致中東和北非地區青年就業困難的多重因素
中東和北非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橫跨沙特、伊朗、伊拉克、卡塔爾、土耳其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覆蓋近4億人口,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其中超過一半人口不到30歲。然而,該地區的經濟狀況卻遠不如人口結構這般年輕而有活力,貧富差距也較大。長期以來,中東、北非地區18至24歲青年失業率高達30%,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在局勢和平的國家中,青年失業率最高的是約旦(37%)、突尼斯(35%)和沙特阿拉伯(35%)。在沖突和動蕩地區,青年失業率則更高。即使在就業人群中,很多年輕人也只是在非正規的私營企業中從事低薪酬、臨時性、缺乏社會保障的工作。若不妥善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就無法確保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該地區自2011年以來發生的多次沖突和動蕩,多少都有年輕人不滿于對經濟貧困和社會不公的激發因素存在。
納德爾·卡巴尼(Nader Kabbani)認為有四個主要矛盾阻礙了該地區青年從數字經濟中獲益:首先,制度保守?,F有法律制度和官僚系統保守而繁瑣,傾向于保護頑固的既得利益,阻礙了私營企業放手追求創新,進而降低了市場活力,難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其次,治理不力。該地區在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的現代治理框架方面步伐遲緩,且國家強勢主導經濟運行,導致公共部門過度臃腫,無法吸納更多求職者;第三,數字基建不合理。該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分布不均,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參差。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數據,該地區活躍移動寬帶用戶只占總人口的60%,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開設了在線金融賬戶,比例遠低于世界其他地區。第四,教育落后,人口數字素養偏低。該地區優質教育資源長期不足且分配不均,導致年輕人整體素質不高,尤其缺乏數字知識、經驗和技能,無法及時把握數字經濟帶來的各種就業機會。
經濟數字化轉型對中東和北非青年就業的兩極影響
近年來,隨著中東和北非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逐漸普及和龐大年輕消費群體對網絡社交、電商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業態的參與和融入,該地區的經濟和社會數字化轉型正邁入新階段。數字經濟的發展對增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能發揮積極作用。例如,Upwork等數字化求職和社交平臺可以幫助擁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獲得世界各地的工作機會;打車程序Careem等共享經濟平臺能夠給教育程度低、缺乏專業技能的年輕人提供謀生機會;電商平臺Souq、移動支付平臺Sadad等,為經營網店的年輕人提供了便捷的交易和收付款渠道;KIVA等在線金融平臺,則為年輕創業者帶來了融資便利。一部分中東和北非青年及時抓住機遇,獲得了較好的職業發展。
然而,納德爾·卡巴尼(Nader Kabbani)同時也指出,該地區的青年失業率近年來卻并未因經濟數字化轉型而出現明顯下降,反而使得青年間的不平等有所加劇。原因在于,一方面該地區率先投身數字經濟行業的年輕人需要直面來自世界各地擁有更高技能和更充裕資金的同行的競爭,但他們的數字素養相對薄弱,難以取得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受到地區傳統文化習俗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掣肘,數字不平等現象比比皆是,女性、文化程度較低人群和貧困人口等弱勢群體接觸互聯網的機會稀少,就業愈發困難,而這又進一步拉大了青年間的貧富差距。
通過結構性改革提升中東和北非地區青年就業率
納德爾·卡巴尼(Nader Kabbani)認為,雖然經濟數字化轉型有望改善中東和北非地區的青年就業率,但鑒于該地區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治理和數字素養等方面正在逐漸掉隊,若不加以改觀,解決就業問題的前景仍然堪憂。惟有通過根本性的社會結構改革,釋放數字技術潛力,才能真正令該地區青年從數字化中受益。這些關鍵性改革包括:一、革新傳統的法律和經濟體系,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的現代治理框架。二、合理規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上網資費,確保個人和各社區都能獲得相對公平的寬帶接入資源。三、完善社會托底和就業服務體系,加大對自主創業的支持力度。四、改革教育系統,加強面向未來的數字技能培訓,幫助青年人做好求職準備。
應當看到,并非所有的數字化轉型都能促進就業,符合實際需要的有效治理不可或缺。中東和北非地區年輕人口眾多、消費群體龐大,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普及與改善,未來該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將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希望主要系于年輕一代。如何把握數字化轉型的契機,開拓數字應用領域,為減少青年失業創造條件,同時又能彌合數字鴻溝,實現社會公平,亟須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規劃數字時代發展藍圖的重中之重。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澎湃新聞記者:呂娜 編譯;侵聯刪。)